切换到宽版
  • 10028阅读
  • 0回复

中国SMT用户最需要些什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w_h_yong
在线等级:31
在线时长:5305小时
升级剩余时间:295小时在线等级:31
在线时长:5305小时
升级剩余时间:295小时在线等级:31
在线时长:5305小时
升级剩余时间:295小时在线等级:31
在线时长:5305小时
升级剩余时间:295小时在线等级:31
在线时长:5305小时
升级剩余时间:295小时在线等级:31
在线时长:5305小时
升级剩余时间:295小时在线等级:31
在线时长:5305小时
升级剩余时间:295小时
级别:核心会员
 

金币
66809
威望
42
贡献
443
好评
17
注册
2002-09-1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2-09-25
中国SMT用户最需要些什么?
要很成功的搞SMT生产,一个厂家必须兼顾到管理、技术、人事和设备工具四大要素。针对管理方面,从我这几年来所接触到和观察到的,提出一些个人看法。希望能藉此引发用户在这方面的一些思考,从而推进SMT更好的发展。
SMT生产管理,应属于高科技含量的管理模式之下。因为完整的SMT应用是属于复杂技术之一,也由于此技术含量高的特性,使用户在管理上更需借助于目前许多新型先进的管理概念和模式。SMT的发展带来了相应的管理新技术,如果您的公司由以往的THT插件技术为主的生产,发展到目前的以SMT为主的生产过程中,并未明显的展示出在管理上的变化和不同,很有可能公司在管理上未做得正确有效。即使是从事了多年的SMT生产,初期的SMT和目前的SMT,五年前的SMT和五年后的SMT,管理上也都有不同的要求。从我和许多工厂的接触中,我发现有相当多的管理层并没有很好的意识到这些,甚至连去仔细考虑这问题也不曾有过。
技术管理(Technology Management)在整体管理中的成分比重提高了,也意味着对管理人员在有关技术知识方面的要求提高了。这就引发了以下的一个问题。SMT技术知识,非但不是一朝一夕能学好,而且发展很快,新技术、新知识不断出现。对于一般十分忙碌的管理层人员,如何能安排时间来跟进这门技术呢?如果不去跟进又对管理效率不利。比如我曾好几回见到管理层为定下没意义的生产目标,曾见过一工厂经理为其生产线定下200ppm不良率的目标,却不知这200ppm真实意义为何,生产线的能力和极限为何等等。这使得部下无所适从,反而激起一系列的自我保护行动,浪费公司的资源。有些工厂的管理则让工程人员提议目标,这虽然在管理层对技术认识不足的情况下可行,但却照顾不到因职责不同而造成的矛盾,无法使公司资源发挥得最好,也同时难以最好的判断目标或建议是否得当。去年我在一家国际闻名的公司参加一个设备配置会议中,见到了工程小组的评估设计报告中的许多技术上的错误,却被一一批下,就是这方面最好的例子。平日多忙于计划、派遣工作的经理们根本无法在技术上作出有效的判断。
作为管理层,我们既难以安排时间跟进技术,又不能不跟进以确保效率,那什么是较佳的选择呢?这问题也就引起其他方面,如组织、管理方式等的变更了。其中如双向组织(Matrix Organization)和权力下达等都是应这种需求而生的较可行方法。虽然这些新的管理方式能协助补偿管理人员在技术知识上的不足,但却不能完全免去管理人员对技术方面学习吸收的必要,只是在程度和范围上不有同罢了。对于这点用户应给予注意。
除了对技术管理人员在技术管理认识上提出更多的要求外,SMT的不断微型化和多元化,也使得以往的制造管理(Production Management)逐渐失却其效益,而由比重逐渐提升的制程管理(Process Management)所代替。SMT带来的自动化优势,也使这门人人口说却未深入理解善用的科技(自动化科技)成为管理人员应该钻研的课题之一。
SMT技术的另一特点,是其综合性和广大的技术关联面。这带来了所谓的技术综合管理(Technology Integration Management)和并进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概念等的应用要求。
SMT技术的发展应用,带来了不少管理上的新要求,虽然一些新管理概念和模式已相应而生,却在推广方面做得不是太够。市场上难以见到专为这方面编制研讨会或课程。再看看一般公司内部,有多少管理人员曾接受正统的有关SMT管理方面知识的培训呢?
管理基本上是门软科学,许多时候工作上的决策和依经验来决定而没有方程式可遵循。能利用经验是人类的长处,但反过来经验也往往会成为发展的障碍。笔者在许多协助工厂改进的工作中就见到了好些管理层因为以处理THT技术的模式来管理SMT而做得不好。对于这点是不能不提醒关注的。以上提到SMT的发展带来了许多相应的管理概念(有些在先进工业国已流行采用,但对国内大部分工厂来说是很新的概念),既是新概念,也就意味着一般用户没拥有好的经验或甚至没有接触过。所以当前想在工业界中争长短的工厂,应该在向外吸收新技术的同时,更应该向外开放吸收新管理观念知识。由于任何知识都须一段时间来吸收、消化、实习、应用优化,新技术是如此,软件科学更是如此,所以这工作是越早进行越好。
目前,我们人类科技已进入了资讯科技时候。在地球另一边的美国也正因在这方面的发展先进而享有目前的经济优势。亚太经济问题对台湾的冲击较小,除了中国大陆给予一定的市场机会外,其在资讯业紧跟美国的做法也应记上一功。另外,地域小而又没有什么资源可用的新加坡,其赖以生存是长远的眼光和计划,所以新加坡政府把大力推行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作为目前国家重点方案之一。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告诉我们资讯的重要性。在SMT管理上资讯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视。SMT的复杂性和发展快速,无数的技术和管理资讯都需要有效的处理和应用。所以作为SMT用户,利用资讯是不容忽视的。应同时注意的是,资讯发达也有它的缺点,许多不正确的观念,传多了却被接受了。资讯的效率,不论对好的或是不好的都是同等的,资讯科技可以让你接触学习到许多,也可能误导许多。比如最近在一份公报上读到评述国内某工业已成长的文章,其中说到质量已达先进水平,是仅以监督局的抽样检查合格率和大多数工厂已通过ISO9000评估体系来说明。而的的确确在市场上有许多人还认同ISO9000或合格率即是品质代表。但对于质量管理有研究的都知道,以上两点是完全不能赖以评估质量水平的。资讯科技,是为了更好的促进沟通交流的技术,它本身没有什么不良的成分,问题在于人类在知识的掌握和沟通方面的缺点太多。很多时候,我们对真理的理解并不透切,而所说的又不能表明我们真正所想的。在SMT技术上这类例子经常可见,作为管理人员不得不关注。
在人员的管理方面,以往一个人能负责的,如今未必同样一个人能做到。原因是在SMT的应用上,技术宽度和深度都增加了。在以THT为主的时候,一个工程师兼顾一条生产线的生产、工艺、质量和设备是可以做到的。事实有些工厂的管理是这么安排的。这做法一直延用至今还在SMT工厂中被采用,也正是管理层未意识到需求改变的例子。有些朋友可能会问,事实上左邻右舍也有延用一贯做法的,但为何也没见什么问题?在我协助工厂的改进工作经验中也有这样的问题的。其实这些做法不具有没有问题,而是不知有问题。须知在SMT生产应用中许多问题都不会表面化。我常反问,采用旧做法的用户是怎么知道没问题的?他们是否已确定自己厂内的生产效率已达饱和?他们是否知道自己厂内最好能做到什么程度?是否知道每天在生产线没记录的资源浪费有多少?又是否能很有信心的保证每批成品到市场上不会在短期内发生质量问题?许多时候用户不能回答。而我的工作结果,也往往证实那事先所谓的“没问题”,只是‘不知道’罢了。以上所说,是不是意味着处理SMT生产需要更多的人员呢?对于一般的小厂或新工厂来说,答案是:‘是’。不过这人数可以通过有效的组织和培训而减少。以目前工业界中所具有知识水平来说,是可能以以往处理THT的人数来处理等量目前的SMT技术的,但必须投入一定的时间和培训资源。
另一方面,做为管理层的,应具备能了解部下技术水平和实力的能力。看似理所当然,但其实许多管理人员未必真能了解其属下的技术水平,而只是没见到表面化的问题时便感满意了。不少的管理层甚至认为有送属下去培训就能对工作胜任了。这种现象是因为管理层本身对技术管理、SMT技术、以及工程学的了解不够深入。许多公司认为搞技术是工程师的事,经理的职责是管理。这种看似合乎逻辑的观念常常阻碍了两者间的相互交叉培训(即工程师进修管理学,而经理干部学习技术。)这种做法在以往的科技要求下还可行,如今确有反省的必要。其实管理层的职责之一是确保属下能有足够的工作能力,在对属下技术领域不够了解的情况下又怎能有效的评估属下的技术水平?这一点也是我工作上常见的问题之一。对于一些工程师所犯的错误,管理层非但不知,有时还给予认同,按其建议行事。
  管理工作,一般都被认为是经理干部的职责,这观念也应被逐渐改变。从事SMT生产,成功关键之一在于技术管理综合,因此各活动间的介面(沟通、交流、合作)十分重要。在水平面上(工作流程)是如此,在垂直面上(管理组织)也应如此。各工作流程间、管理和技术间的分界线已不该硬性划分的很清楚。决策的影响力,也有必要在Top   Down和Bottom Up之间灵活处理。对于熟悉公司目标、政策、制度,以及预算管理等已不应只是经理干部的事了。我们把管理的准备工作当作是知识引进来看,那么我在上期同一标题的有关技术引进一文中所提到一些论点都适用于此。管理毕竟和科技不同,以下有几点应给予注意的:
1、管理是软科学,没一定公式可遵循。但方法、模式、工具是有的。
2、管理常牵涉到人事,因此除了科学的一面外,离不了感情的另一面。两者间的平衡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3、管理因带感情成分,在引进国外技术时必须在科学和感情上给予区分,并配合本身的民族性、国家地区和文化习俗背景方才能发挥得好。
4、在引进管理技术的过程,用户本身内部的条件对执行的成败的影响较在科技引进上为深。所需时间也可能较长。工作虽难,但却是不可忽略的。
大家应给予是,管理是门复杂的学问,绝非做久了就会的那么回事。它比起SMT技术的复杂,是有过之而无有及的。管理技术上的开发,也是层出不穷的。各种新概念不断的推出,使得今日的经理不好当。这些概念、模式、方法都有其益处、限制和先决条件,我们必须去消化选择。投入在众多的考察学习上本已不易,加上管理是一种行为,更须一定的时间来见效。所以用户在时间上的投入应的一些心理准备。由于当今的工业界是个竞争激烈的市场,引进技术提升自己已不单只是我们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包括考虑他人做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在市场上对此仍未成熟的当儿,我们的考虑点可能多放在是否打算领域先竞争。若按兵不动的话,过些时日的考虑点可就成为只求生存了。当今的管理方式,在学习和培训、反省定位、和改进工作上的比重应适当增加。而一切始于正确的心态、认识和思路。问问自己,您到底要做得多好?
最好要提到很重要的一点,管理知识的提升必须是全面的。工厂内如只有工程经理或生产经理学会以上提到的知识是不够的。原因是SMT的综合性要求高,必须各方面的配合才有效。并且由于许多观念在国内也许较新,接受和采用上可能会有些阻力难度。若厂内只有一两个人了解,推广上是很难达到其他方面,尤其是上级的配合支持。而缺乏全面的配合支持,要达到高水平则就有很有大的难度。
让我对以上论点做个总结。SMT技术的推进引发了许多的管理革新,虽然市场上出现好些相应有用的技术知识,但在推广和有效应用上效果还不够。我们在对此课题的认识上首先应有所突破。管理是种行为,和推行者的经验脱离不了关系,经验可以协助我们,也同样能限制我们。我们应不断地通过吸收外来知识翻新经验。学习管理应配合本身的民族、文化习俗等因素以发挥最佳效力。由于SMT技术对综合技术的要求,在组织和人事管理上都应有相应的改变,而这改变对国内目前通用 模式可能带来很大的变化程度。基于管理是软科学和行为,时间上的投入可能是可观的。也因为如此,正确的眼光和尽早推行可以是成功的,或甚至只是求存的关键。要推行正确的新管理,必须得到厂内各方的配合支持,因此全面教育也是重点之一。发达的资讯科技应该被利用来加快管理技术和提升,但必须同时注意其可能带来的负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