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614阅读
  • 1回复

[转载]COB邦定胶使用问题浅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zjdcr2003
级别:新手实习
 

金币
0
威望
1
贡献
1
好评
0
注册
2009-11-2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2-01-31
业内人士都知道,COB邦定热胶最大的也是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流胶”和“气泡”问题。某种情况下,两个问题可能又是互相牵制,相互影响的,故而这也是各生产厂家在生产过程中最难把握的一个平衡点。而邦定胶的使用结果通常又与季节、温度、点胶工具不同等因素息息相关,所以,要彻底搞清问题或完全解决之,就变得比较复杂。
“流胶”问题对有研发能力的专业生产厂家而言,容易解决。若此问题都没法解决,那他不要再做热胶啦。具体方法牵涉到“商业机密”,就不详说了。
下面直接探讨一下“气泡”问题:
1、        环氧树脂胶的消泡有两种方式,一是自主消泡(通过消泡剂的作用),一是被动脱泡(通过外力如研磨,抽真空等),一般是两种方式结合使用。
2、        邦定胶的气泡分两种:一种“针眼”(较浅,如缝衣针头大小),一种“气坑”(大有约1mm米,很深,有的甚至能看得见基板或金线,一般一个胶点只有一个气坑);
“针眼”一般是胶本身含有气泡抽真空又没抽干净,或消泡剂选用不当或施加比例不当,以致没法完全消除气泡等原因造成。邦定行业在我们国家都发展了20多年了,出现这种情况几率高的胶市场基本上已经将它淘汰掉了。
所以今天俺就重点讲讲“气坑”的形成机理及解决方法。
首先,我们要了解邦定胶的固化原理:一般单组份环氧树脂胶所使用的固化剂的固化温度点为110度,也就是说几乎所有单组份环氧树脂胶都是要通过加热才能固化的。而从常温到110度,也是环氧树脂胶慢慢由稠变稀的过程(若没有固化剂,环氧树脂可以被加热到像水一样稀)。当到达110度左右时,胶内的固化剂开始起作用,进入玻璃化过程(硬化过程),继续加热直到完全固化,而其固化过程也是放热反应,这反过来又加速促进了固化反应。
那“气坑”又是怎么来的呢?空气又是怎样进到胶点里面去的呢?
“气坑”产生的机理就是将空气封装在胶点里面啦,遇热时空气膨胀,受热的空气突破胶面得表面张力,冲出(“炸”开)胶面,而胶此时也许正好又处于玻璃化温度点,故被炸开的胶面无法复原,进而形成坑洞(也就是“气坑”)。
最稳妥的滴胶方式是在白圈的中心上方滴出一滴合适份量的热胶(出胶量可通过气压调节),配合基板的预热,让其自由渗透到邦线内部,排除空气。(当然效率较低,速度慢)
与之相反,有如下几种情况就可能会将空气封装在里面:
A、        胶料粗燥,填料的粒径大,直接“搁”在邦线上,挡住了胶液的渗透;(胶制造者的问题)
B、        邦线排列设计不均匀(可能某一边很密集),滴胶方式又不对(直接先封密集的那边);
C、        胶液的预热不够,较稠,渗透不下去;
所以,解决“气坑”问题也就是要从以上几点着手,去控制,去改善,去改进。
胶的制造者要改进,胶的自主消泡能力强,一定会消除部分空气,虽然这个不太可靠,不能保证100%消除空气,但“气坑”类不良率一定可以大大降低。
胶的使用者也要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比如手动针刺、滴胶后抽几分钟真空、还有直接用真空烤箱来烤等措施);
近年有人“发明”出所谓的滴胶头模具(一个西瓜皮帽形,中间出胶部分突出一点),
滴胶时有点像“盖章”的感觉,这种东西有它的好处,如滴胶速度快,成型一致。但其致命缺点是四周边的余胶在第一时间堵住中间空气的出路,使得每一个胶点都封装有一个空气团在里面,若胶的预热温度够,基板也预热了,则可能胶因为受到一定的热量而变稀,表面张力变小,空气团可能会在进烤箱前冲出,而胶面又能复原成拱形膜,但仍会有一部分要进到烤箱中才能破掉,则就会如前所述出现“气坑”,很多生产胶的厂家不明就里,被判“死刑”,真是深受其害。这也许是模具的“发明人”当初没有考虑到的。
但工程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基本解决了此问题。他们的办法就是在“帽”内的出胶口处用502胶水粘一层薄薄的海绵,利用海绵的纤维丝状物带出空气,试验后气坑类不良率为0,但据说此法对于1cm2以上的大型胶点而言,还存在一定比例的不良(同志仍需努力啊)。

分享到
离线jack2012
在线等级:3
在线时长:132小时
升级剩余时间:8小时在线等级:3
在线时长:132小时
升级剩余时间:8小时在线等级:3
在线时长:132小时
升级剩余时间:8小时
级别:核心会员

金币
2130
威望
3
贡献
0
好评
0
注册
2011-12-2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2-02-06
感谢分享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