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1058阅读
  • 6回复

不用惩罚手段的纪律(管理技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pillarli
在线等级:4
在线时长:150小时
升级剩余时间:50小时
级别:高级会员
 

金币
2383
威望
25
贡献
3
好评
5
注册
2004-01-14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5-05-10
不用惩罚手段的纪律



从30年代开始,美国的种种机构和公司就已经形成了一种“逐步加重处分”的制度并延用至今,其目的是通过一步一步加重责罚来纠正行为。随着管理的发展,一种更加人性化的纪律方法开始实行,那就是“不用惩罚手段管理纪律”。特别富有人情味,更能激发人的进取心和主观能动性是其一大特色,它不仅有“惩戒”的作用,更体现了“塑造”的功能。它是这样实行的:



首先,要注重引导和指导,培植优良工作表现。当管理者发现一个同仁的错误并要警告他的时候,建议先单独面谈,让气氛融洽下来,让下属感觉到你是在关心他,而不是单纯地惩罚他。在面谈开始的时候,管理者应该学会先去肯定他的优点,告诉同仁其实他平时的工作和成绩都已得到认可,但是这一次的错误究竟是为什么发生的呢?这是一种引导下属自己去反思、去发现错误并真正接受的方法。



比如说产线上有些同仁操作有误,但是这些错并不一定是单纯某个人造成的,如果管理者不引导他们认真思考成因的话,他们或许只会推托说,“这又不是我的错”;这个时候如果实施惩罚,无疑让他们感到委屈。带着这种情绪工作怎能提高品质?对很多同仁而言,他们常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造成问题的原因很多时候是因为懂得的知识太少,负的责任也太少。管理者应该趁这个机会教给他更多的知识,让他知道自己每天所做的看似微小的事情却有很重要的意义,让他明白自己的岗位到底担负着什么样的责任。



其次,惩罚要有诚意,要让同仁心服口服地接受惩罚。惩罚,应该只是一种不得已的手段,用来让同仁记住一件事情应该怎么做,而不是用来记录同仁工作中的污点。如果发现他们犯了错误,就马上公开处分,这就很大程度上断了犯错者悔过自新的后路。



比如说有的同仁工作出错要被处分,但是他并不想在整个公司被通报批评,那么,如果有一个“将功赎罪”的机会,这位同仁一定会非常努力地去改正错误,自新的效果往往比强制性地勒令改正好得多。通过这种方式,管理者让同仁自己体会到公司对他的期望,让同仁明白,管理者的目的和同仁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解决好某一问题。这样不但教会了同仁勇于承担责任,更教会他们在漫漫人生路上积极面对问题,吸取经验教训,不断进步的真谛。



最后,是用书面自我认知的方法让同仁牢记教训,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注意,这里说的是自我认知,而不是悔过书或者检讨书。我们不希望看到一些单纯的诸如“我错了,我对XXX集体带来不好的影响,我对不起XXX”等等的认知书,这是单纯的悔过书,或者叫做敷衍书。当一个同仁写到这个程度的时候,他一定是没有真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没有严肃反省犯错误的过程。让他写的目的是理清思路、加强记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当他真正明白自己错在哪里、如何错了的时候,仍然需要再写一遍。前面我们说过管理者应该就一件事情去教会同仁更多的知识,教过之后再让他自己回忆并写出来,一定可以引起他对工作和学习的热情,说不定还能举一反三。我们非常提倡这种善于学习的精神,如果管理者认为他写得不够清晰,看上去似乎还是没有学到更多的知识,还可以指导他重新写过,以强化在工作场所产生的结果。



以上总结了不用惩罚手段来管理纪律的三个重要步骤,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方法就是以关心别人,为同仁着想为初衷,重视多方面的引导和启发教育,让同仁学习到更多知识,最终通过他自己的回忆和认知写出认知书,达到让同仁自律并积极学习的目的,管理者也可以借此了解到下属们的成长状况。好的管理者可以改变一个同仁一生的命运,可以改变整个团队的氛围,也可以改善公司的管理文化;而我们作为好的同仁,应该可以自豪地说:“我对工作负责了,我也对自己负责了!我选择了快乐地工作,我很高兴!”
1条评分
john97 威望 +1 - 2005-05-10
分享到
离线pillarli
在线等级:4
在线时长:150小时
升级剩余时间:50小时
级别:高级会员

金币
2383
威望
25
贡献
3
好评
5
注册
2004-01-14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5-05-19
红烧肉的激励

  老板接到一桩业务,有一批货要搬到码头上去,又必须在半天内完成。任务相当重,手下就那么十几个伙计。
  这天一早,老板亲自下厨做饭。开饭时,老板给伙计一一盛好,还亲手捧到他们每个人手里。
  伙计王接过饭碗,拿起筷子,正要往嘴里扒,一股诱人的红烧肉浓香扑鼻而来。他急忙用筷子扒开一个小洞,三块油光发亮的红烧肉焐在米饭当中。他立即扭过身,一声不响地蹲在屋角,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这顿饭,伙计王吃得特别香。他边吃边想:老板看得起我,今天要多出点力。于是他把货装得满满的,一趟又一趟,来回飞奔着,搬得汗流如雨……

  整个下午,其他伙计也都象他一样卖力,个个挑得汗流浃背。一天的活,一个上午就干完了。

  中午,伙计王不解偷偷问伙计张:“你今天咋这么卖力?”张反问王:“你不也干得起劲嘛?”王说:“不瞒你,早上老板在我碗里塞了三块红烧肉啊!我总要对得住他对我的关照嘛!”“哦!”伙计张惊讶地瞪大了眼睛,说:“我的碗底也有红烧肉哩!”两人又问了别的伙计,原来老板在大家碗里都放了肉。众伙计恍然大悟,难怪吃早饭时,大家都不声不响闷笃笃地吃得那么香。

  如果这碗红烧肉放在桌子上,让大家夹来吃,可能就不会这样感激老板了。同样这几块红烧肉,同样几张嘴吃,却产生了不同的效果,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精明。

  正面想一想,这种精明其实是一种很用心的激励手法——让每个人都感到激励!“如果这碗红烧肉放在桌子上,让大家夹来吃,可能就不会这样感激老板了。同样这几块红烧肉,同样几张嘴吃,却产生了不同的效果,”这是引人深思的一句话,对于管理人员来说,“怎样让大家吃红烧肉吃得有劲头”是个永恒的而且常新的话题——不同的人激励方法不同,同一个人不同时期激励方法也不同。千万不能墨守陈规!要学会“因人、因时、因事激励”。

  老板为什么要单独在每个人碗底放红烧肉,而不是端在桌子上大家共分享?红烧肉单独放在每个人碗里产生的激励作用和放在桌上共享的激励作用,究竟哪个会更大一些?

  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渴望被激励,在获得有效激励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因为这种激励而产生自豪感、成就感。故事中的老板这么做,意在激励每一个人,而那位老板的做法妙处在于,他让每个员工都感到这份激励只是针对自己。如果红烧肉放在餐桌上共享,激励的效果当然有,但是,一定比单独放在碗里而使员工获得激励的效果小。

  这样说,有什么理由吗?

  用激励每个个体的形式起到提升团队绩效的激励手法,一定比用激励全员的形式起到提升团队绩效的激励手法更为有效。因为后者,激励手法单一,达不到激励每个个体的效果(个体对于激励的需求是不同的)。而达不到激励每个个体的目的,个人的绩效就不会最大化,个人绩效不最大化,团队的绩效又何能最大化呢?

  有人可能提出,老板虽然使用的是前一种手法,即激励个体,但老板也是给所有的人红烧肉呀,这与放在桌上大家共享有什么区别?

  的确,仅仅注重形式上的个体性是不够的,要知道,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吃红烧肉的,就算每个人都说红烧肉好吃,但是吃的时间长了也会腻的,红烧肉的故事里,“红烧肉”只是一种象征,管理者在激励每个个体时,一定要把握每个人的不同需求,每个时期的不同需求,只有这样,好的形式结合有针对性的内容才能起到最佳的作
离线21701
在线等级:9
在线时长:608小时
升级剩余时间:42小时在线等级:9
在线时长:608小时
升级剩余时间:42小时在线等级:9
在线时长:608小时
升级剩余时间:42小时
级别:中级会员

金币
3803
威望
27
贡献
12
好评
8
注册
2005-02-28
只看该作者 藤椅  发表于: 2005-05-19
兄弟所谓的是不是M理论,你所讲的是不是里面的一部分。
离线sklin
在线等级:1
在线时长:46小时
升级剩余时间:4小时
级别:新手实习

金币
745
威望
3
贡献
1
好评
0
注册
2004-08-19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5-05-20
感謝樓主不吝分享
离线yuanzz
级别:*
金币
*
威望
*
贡献
*
好评
0
注册
*
只看该作者 报纸  发表于: 2005-06-02
精彩的"红烧肉"!
离线adventurous
级别:*
金币
*
威望
*
贡献
*
好评
0
注册
*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5-06-07
好文章!!
离线pillarli
在线等级:4
在线时长:150小时
升级剩余时间:50小时
级别:高级会员

金币
2383
威望
25
贡献
3
好评
5
注册
2004-01-14
只看该作者 地下室  发表于: 2005-07-15
点燃思考:割草男孩的故事
点燃思考:割草男孩的故事
  一个替人割草的男孩打电话给一位陈太太说:“您需不需要割草?”陈太太回答说:“不需要了,我已有了割草工。”
  男孩又说:“我会帮您拔掉花丛中的杂草。”陈太太回答:“我的割草工也做了。”
  男孩又说:“我会帮您把草与走道的四周割齐。”陈太太说:“我请的那人也已做了,谢谢你,我不需要新的割草工人。”男孩便挂了电话。
  此时,男孩的室友问他:“你不是就在陈太太那儿割草打工吗?为什么还要打这电话?”男孩说:“我只是想知道我做得有多好!”
  寓意:只有不断地探询客户的评价,你才有可能知道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不要萧规曹随,凡事想想清楚事出何因,多问几个“为什么?”     ------好书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