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一个很棘手的问题,为什么人员全检后还有不良? --]

SMT之家论坛 -> 质量控制与保证 -> 一个很棘手的问题,为什么人员全检后还有不良?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赞助商广告  

<<   1   2   3   4  >>  Pages: ( 4 total )
shizhl 2006-07-28 14:23
我们公司的产品是百分百全检,然后是OQC抽检出库,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不良出现?真是十分头疼,各位大侠看看有何高见指点一下,在此谢过了......

fengxu81 2006-07-28 14:31
检验人员不认真,原材料不合格.工艺不过关

fengxu81 2006-07-28 14:33
检验人员不认真,原材料不合格.工艺不过关,还有操作人员的责任心问题,一个螺丝如果拧不紧就会有故障隐患,而在当时是检验不出的.

fishshenl 2006-07-28 15:27
是人总是要犯错误的。所以尽量多用机器咯。

tfxl8278 2006-07-28 15:40
引用第3楼fishshenl2006-07-28 15:27发表的“”:
是人总是要犯错误的。所以尽量多用机器咯。

手工作业,难免会出现漏洞,完善工艺和作业质量,只能起到减少作业不良漏出,不能杜绝。减少人手作业,提高机器作业性是保证质量的一种方法。

ice.gao 2006-07-28 15:54
人员的质量意识很重要,但这是逐步形成的.尽量多提高员工的意识.
检验员抽检是有风险的,而操作人员即使再认真也会出现问题.但每个员工都有质量意识,问题就是减少.

yuyan8833 2006-07-28 15:59
以上都是从人的角度来看问题,但是有没有从管理上,设备上来看待这个问题,人的感官是不准确的,受很多因素影响,都有可能造成漏检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从前道工程,前道工程不良率高肯定有很多不良品流入下道工程,前面不良率低到后面基本就没有不良品了.

zlhao 2006-07-28 16:12
我觉得只有检查是不可能完成杜绝的,你可以将出现的不良分类,分析是什么原因造成,在哪道工序发生的,能采取什么样的办法去改善,然后在相应的工站后面特别去检查那些问题点,如果只是笼统的全检,没有针对性,效果是不明显的,就像我们做电源,有一次发生大量的高压打火现象,立马去分析,然后发现是其中一个工序作业时,上锡过多,导致和周边PCB的铜箔距离太近,造成跳火,这个是我们工程人员之前也没预料到的,,只好安排特别的熟练工来做此工站,焊锡面不能超过该处的铜面,后面增加一人专门来检查是否多锡,并且将该问题记录到SOP上,以便以后的人作业时注意,后来就不在存在该问题了

dongming 2006-07-28 16:18
这个问题的确是这样的啊,QS9000从提出到现在就有感受,现在的FMEA最新版把100%全检的可探测度定位8,二次100%全检的可探测度为7,通过接触点记和100%点检的可探测度为6,这个是经验总结‘

一般来讲,只有通过防错和全员、全面生产维护、来防止发生、流出。

brook 2006-07-28 17:08
引用第0楼shizhl2006-07-28 14:23发表的“一个很棘手的问题,为什么人员全检后还有不良?”:
我们公司的产品是百分百全检,然后是OQC抽检出库,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不良出现?真是十分头疼,各位大侠看看有何高见指点一下,在此谢过了......


是楼主自己做的吗?如不是,不妨亲自去做一次全检,再看看结果是怎么样的?

jxcyf 2006-07-28 17:23
之前我也同樣的問題感到頭痛,整天只會教訓檢驗員,到OQC那里還是有很多不良品,后來親自去全檢一次,少是比較少,但還是有呀!最主要是包裝及運輸那里.

sbyang 2006-07-29 14:22
我曾經接受過品質工程師方面的專業培訓,第一天講師為了說明全檢也會有不良時,講師給我們作了一個遊戲:讓我們數一編文章中A及a的個數,(正確答案A只有2個.a直到現在我也不知道到底是多少個),最後我們數完後將答案寫在紙上,你知道嗎?10個人的答案有7種.(35,38,34....).我想樓主應該明白全檢不可靠的道理了吧?

qqjun23 2006-07-29 14:32
百分百全检是哪个工序?全检到OQC抽检还有工序吗?
不良的现象,原因是什么?还有,你们是做什么产品的?针对什么全检?如果信息不全的话我想大家很难帮到你.

建议:1,首先使用柏拉图分析不良原因,看不良最多的是什么.
    2.寻找改善措施.确认效果
    3.如果是使用机器全检,建议对机器全面检查,可以将缺陷样件(也可以是人为造的,总之想到什么缺陷就放进去,看是否可以检测出来).还要注意机器检测出缺陷样件的联系性.如是人为外观全检,那么不可能是100%.只能通过检验环境改善(比如,灯光,治具,温度).另全检员工的情绪也要控制.
    4.注意内部运输,包装等
  5.不良品的区分,标识等必须明确,以免把不良品流出.
    6.规格是否统一(我想有很多不良是到客户手中发现的,内部检验标准>出货检验标准>客户标准)
    7.检验员的培训是否到位(外观等可以用缺陷样件对比).
    8.上班了,不写了.以后再说

gemei.smt 2006-07-29 16:39
检查的目是验证生产过程控制能力的工具,而不是帮助减少不良品的产生。

magic 2006-07-29 16:47
用户被禁言,该帖自动屏蔽!

luckboy 2006-07-29 17:04
要查清原因,靠检验是肯定不行的,产品是要靠设计和工艺保证的质量。检验只是一种事后的手段。

juanzi5166 2006-07-29 17:19
大家说得都很好,我们公司也是存在这样的问题,经理总训我们怎么检的,检验合格入库几天后再发货前检验时就可能出问题,说不清原因啊。

dannywu 2006-07-29 20:08
首先,应该是检验人员的责任心的问题,主管在,认真点,主管不在,谁管谁!--因此应该先提高检验员的工作责任心.
其次,贵公司每包货都应该有是哪个检验员检验的确认章,可以往前追溯,追根就底,有必要抓典型.
第三,可能是自身检验标准不全面,可以试着修改检验标准.
第四,可以通过spc手法进行分析,确定是否为非人员行为造成,逐一剔除问题,寻求真正的原因.

落叶晓筑 2006-07-29 20:42
看了楼上各位朋友的回复,总觉得没有回答到正题上.给出一点个人拙见,供大家评点.

1.检验人员不认真造成的.
说这句话的人,我想他没有负责过品质部门的管理工作的.有这种思想的人我个人认为不是一个合格的管理人员.

同意这句话"是你自己检验的吗?你自己去全检一下,看是否还有不良品?"如果品质部负责人去全检还有不良品会怎么办?为了验证属下是否了解检验标准或工作是否细心,有必要亲自去试一下.
我个人很反对这句话的,因为我现在就是做品质经理工作的.在很多工厂里一些管理人员都会有这样错误的认识,全检应该是将不良品全挑出来了,怎么会还有不良品呢?出现这个问题是检验人员不认真造成的想法立即产生.

首先建立一个正确的观念:全检≠没有不良品;全检是考量检验人员的检出力度(暂且称为检出力),统计制程的直通率的一种手段,不是为了减不不良品而存在的,当然全检可以减少一部分不良品的.

如果安排全检人员检查塑胶件时,一个柱子断掉了而检不出来,则可判断检验人员不认真;如果是色差或划痕则不可以草率的判断为检验人员不细心.
如果安排全检人员检验PCBA外观,一个IC少件也检不出来,则可决断检验人员不认真;如果偏移或少锡等问题则不可以草率的判断为检验人员不细心.
总结第1点,让说这句话的人"亲自去全检一下,看看是否还有不良品"

2.原材料不合格,工艺不过关.这句话更是武断的答案,我就不回答了.

3."人员的质量意识很重要,但这是逐步形成的.尽量多提高员工的意识.检验员抽检是有风险的,而操作人员即使再认真也会出现问题.但每个员工都有质量意识,问题就是减少."这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话,等于没有说一样,还不如不在这里说.
所有的质量问题当然是由"作业员、机器、物料、作业方法、作业环境、测试工装(仪器)“等造成的。这样的空大全的话或者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话作为管理人员就不要再说了。

4."以上都是从人的角度来看问题,但是有没有从管理上,设备上来看待这个问题,人的感官是不准确的,受很多因素影响,都有可能造成漏检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从前道工程"基本上同意6楼兄弟的这前半句话.

做品质管理的人都有一个感受,招QC很难(很多人不愿意做,理由是全检压力大.),招IPQC/QA类的人很好招.为什么呢?设身处地的为QC人员想一下,各位就不会随便的判断为检验人员不细心了.


给出一点个人意见,权作引玉之砖:
1.首先要看全检后的不良品的不良现象是怎样的.
思考方向:(1)这种不良现象是否很容易界定(有些外观问题是不容易界定的,受很多因素影响);如果是很容易发现的外观问题则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A.检验人员对检验标准的掌握能力要加强;B.作业人员不细心.(理由是太明显的不良全检也检不出来)

(2)能否采用其它方法协助检验人员作出正确的判断.样板(颜色样板/颜色色标/污点菲林)--外观问题/测试工装/塞规(可以利用卡尺制作所需要的尺寸).总之多从工程的角度考虑.
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品质管理人员一定要想办法让属下更容易作出判断.

(3)管理问题.作业过程标识/隔离,是否采用流水线式作业等.

如果是全检不容易发现的问题或不能及时准确的判断(主要体现在轻微的外观问题上)的问题须专门作出相应的对策.

2.全检是利用工装(软件)/仪器完成的.
思考方向:(1)工装(软件)/仪器是否有测试盲点.从工装(软件)/仪器的点检出发,利用不良品与合格品对工装(软件)/仪器进行点检,看工装(软件)/仪器是否能作出正确指示.
(2)针对工装(软件)/仪器的盲点,利用人工对该问题的关键部位进行全检(目检).

因为上班时上网受限制,匆忙作答.希望能有人作出更完整的答案.我认为这问题比较典型,值得大家探讨.鼓励各位加油!

jackzw 2006-07-29 21:03
in the past, i serve in a company which produce LCD monitor, though all products was checked by line inspectors, but defect such as no power still can be found by QA, though it is not the proplem with operators, but it is concerned with Product reliability problem, it means that product's technology an design/material performance shall be foused.

shuaimo 2006-07-29 21:40
1.大家检验的时候的标准是不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标准,或者细节上面有诧异的标准,结论都是不一样的。
检验的方法:将发现的不良在不通知全检工位的情况下,再检查一遍。是否能够发现所有的问题。
2.全检的工位需要检查的内容是否过多。
如果是流水线生产,那么他们是否比CYCLE TIEM长?是否有时间去处理发现的不良,比如贴不良标签等等。
检验的方法:观察作业者是否按照某种特定的顺序依次不重复,不遗漏的检查所有的需要检查的项目,并且时间能够跟上线体的速度。
3.全检以后到发现再次检验发现不良之间需要经过什么样的流程?
流程中是否会造成不良。
检验的方法:在全检工位后增加一个检查,然后再次在发现不良的地方检查。是否仍然有很高的不良。
如果还有就是包装,运输,拿取,放置等过程中造成的不良。
4.检验的过程造成的不良
对于外观等问题,检验的过程也是会造成一定比例的不良的。这个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研究的。

落叶晓筑 2006-07-29 21:44
同意楼上的观点,总算有人开始答到正题了.

demonxxj 2006-07-29 23:00
引用第8楼dongming2006-07-28 16:18发表的“”:
这个问题的确是这样的啊,QS9000从提出到现在就有感受,现在的FMEA最新版把100%全检的可探测度定位8,二次100%全检的可探测度为7,通过接触点记和100%点检的可探测度为6,这个是经验总结‘
一般来讲,只有通过防错和全员、全面生产维护、来防止发生、流出。


非常有见得,不过小弟再加一点,那就是PDCA,按照人、机、料、法、环来一步步的确认,还有就是贵公司做什么的

zywzz 2006-07-30 18:11
其实学了SPC就会明白,不可能全检后就全部合格,就算机器也不行,要服从大自然的分布规律的.更别说人了,还有责任心的问题.

xiaozetian 2006-08-17 16:32
品質是生產出來的,首先應從進料-制程-成品各方面去改善,盡可能的保證生產順利,進料:須要完整適合的檢驗標准及合格的檢驗人員,與配合產品做檢驗的測試儀器及試驗設備.及適應本公司的AQL抽驗水准,做好原材料的嚴格把關.減少因原材料異常造成制程中異常.制程:須要有合理完整的工程作業標准,及相關工序流程圖,由品管人員配合檢驗手法及工具,確保制程完整性. 成品:依成品檢驗標準做外觀功能及可靠性方面測試.這些都是個人實際應用後的小感,還望高人指點.

老蒋 2006-08-17 16:41
最主要是控制源头,为什么要生产这么多不良。
靠检验员去堵是不行的。
检验员长期检验会形成一种叫熟视无睹的情况。即使是不良品也不易发现。
解决的办法:做两小时休息一下放松一下,管理人员进行反稽核训练,用追踪的方法落实到每一位检员身上。

hailey 2006-08-17 17:26
有没从设计的角度来考虑下此问题,如果存在可靠性问题,再多的检验也不能保证。

hailey 2006-08-17 17:28
引用第19楼jackzw2006-07-29 21:03发表的“”:
in the past, i serve in a company which produce LCD monitor, though all products was checked by line inspectors, but defect such as no power still can be found by QA, though it is not the proplem with operators, but it is concerned with Product reliability problem, it means that product's technology an design/material performance shall be foused.


同意此观点。

liyaofei 2006-08-17 19:03
分析不良原因,重点管控,以达到降低不良

黄春龙 2006-08-17 19:43
自己去做一下,看一下有什么效果

daisys 2006-08-17 20:27
如果是功能性的问题,那就能说了,不稳定的功能是没有办法检测到的.

yushihua1987 2006-08-17 20:34
用户被禁言,该帖自动屏蔽!

jwf 2006-08-19 08:18
给员工进行培训,提高质量意识
出现问题要全员参与通过8D法,找出问题、解决问题、预防后期问题及同种问题的发生,实施奖罚分明制。

嘻嘻过日子 2006-08-19 12:47
引用第31楼yushihua19872006-08-17 20:34发表的“”:
在些这前我们公司也出现这样的问题,但现在的话没有什么不良只是减少啦
这是问题在大多数的厂都不能不会出现只是出现的频率与不良品的多少,
在此我建意你分析一下原因,问题主要出现在哪个环节,能后有与工程商量一下对策用什么好的方法去解决,

借用.

mollygreen 2006-08-19 23:08
尽量增加机测,减少人工作业,全检又怎样?只要是人就肯定会出错会有漏失。
如果是功能方面的话问题就大了,存在性能不稳的现象,有可能上一秒还是好的东西就会变不良。
总之不要以人在杜绝不良的产生。

meizhi 2006-08-20 12:42
降低生产制造中的不良才是根本,而完全依赖检查工位来达到不流出不良几乎不可能。更重要的是制造部门解决问题效率很低的话,也会对检查工位造成很大的影响,产生抱怨、互相推委责任等现象。品质当然不行了。这只是个人体会。

heluy 2006-08-20 15:56
工厂给的待遇不好,工人人心不在,所以不认真做事。
发生以上的事情就很正常了。

lilei 2006-08-20 22:00
如果是用量测系统进行量测的,建议再确认所使用的量测系统,或者是加严检验规格;
如果是只能依靠人员判定的,尽可能详定检验的限度样本,并设定出单位时间内的标准检测数量(当然,这个数量的设定需要同时考虑到产能及品质)

这是我能想到的

lilei 2006-08-20 22:04
再补充:
发现问题时,不要第一想到人员管理或是人员教育训练,这些都是基本应该做到的
更建议将解决问题的方向定位在作业方式,因为不好的做业方式才会导致人员的疏忽;
更好的作业方式才能更好的解次问题

wjp770121 2006-08-21 13:14
戴明先生曾经在著作中详细说明了全检为何会出错的原因.甚至300%的检验比100%更差,建议楼主看看戴明的书

jmpcb 2006-08-21 13:21
我想楼主可以是做生产部的管理人员,要不这观点,做品质都知道,质量不是靠检验出来的,是靠控制出来的,明白这句话就知道为什么全检还有不良!

zhanghaomu 2006-08-21 13:35
我这更头疼.经过2道全检后.都还会出现大批量的不良.

wangying2679 2006-08-21 15:26
优质的产品主要是靠过程控制来达到的,而不是单靠检验员能检出来的,试想好的产品,检验人员检验时是好的里面挑好的,出来的产品质量一定是没问题的了,可生产出来不好的产品,检验员要城坏的里面挑好的,那结果可想而知,不要单单把质量问题全压在检验员的身上,人必定不是机器,即便是百分百的全检,也难免有疏漏的时候,就好比一天8小时,不可能每一分钟的工作状态都一样,所以质量的好坏,应该重在过程控制,品管全检也只是后道预防而已。

soli4050 2006-08-21 16:07
从质量学的角度讲,全检并不能100%的杜绝不良品的流出,哪怕是全检N遍,所以,不要认为全检就可以把不良都挡住。
关键是要从4M1E去改善,在各个环节严格把关,而不是靠检验。

qinfaming 2006-08-26 09:18
这要看你本身产品的一次交验合格率是多少了?如果一次交验合格率低,肯定会有漏检的情况出现,不防做个试验,找100个字,其中里面有50个是错别字,然后拿给不同的人去找,但最后的结果是,每个人都可能会有不同的数,完全正确的可能会没有.这就说明了只要有错误存在,就不可能靠检验来保证它.
还有就是存在着潜在的不良,也是不可能靠检验来保证的.
以上属个人观点,有兴趣交流的朋友请加:MSN:qfm7@hotmail.com

chy1717007 2006-08-28 13:44
同意12楼的兄弟的观点。
现在,我也面临同样的困境,全检还有不合格。
不知楼主说的全检视不是靠人员进行全检阿?
人员全检不可能100%合格的,这与个人的素质,工作环境等因素有关。
不良是oqc发现的还是客户发现的呢?
如果是客户发现的,还要注意出货产品的包装和运输情况,这些也会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

luojialong 2006-08-28 14:12
要减少不良产生,防错措施很重要,在制过程要一次就做对;要减少不良流出,自检很重要,如果工序作业后不检查,全部靠后面的外观控制压力是非常的大,范围广,不良多,外观是不可能都可以检出的,一旦某个项目漏了检查,就象征不良流出了;另外,外观全检人员的检查项目可以细分一下,把整机检查变为分项目检查,这样外观的压力就不太大,对控制不良起到很大的作用,自然的不良的流出就减少了。

cxfyxl 2006-08-28 15:59
是人操作的话就会犯错误,依靠仪器设备有时侯都会出现偏差呢。更何况是对于一个检验员来说,一天工作了10来个小时肯定会有一段时间比较疲劳的,出现失误在所难免,所以人员全检后出现不良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经过全检后不良率还很高的话那就不正常了,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看看检验标准是否一致
2、员工的熟练程度如何
3、检验的辅助工具和设备是否正常
4、能否有更好的防呆方法
5、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找出不良的问题点,从制造过程中控制及预防,靠检验剔除不良品是不明智的做法

海岛 2006-08-28 18:22
这个主题我非常感激!我觉得对于我们这样很多设备不够用还要用手贴来补充的加工工厂来讲品质控制更困难,更别提参差不齐的客户板材设计制作的有多不良了;很希望有类似环境工作的品检管理大师们指教一二!谢谢!

loaerno_1 2006-08-29 09:16
我们是一个小作坊,产品品种多量很小,每天要换好几个产品做。现在都是全检,可每个月还是有不良。我们老总不许我强调客观理由,我快给折磨死了

<<   1   2   3   4  >>  Pages: ( 4 total )
赞助商广告  

查看完整版本: [-- 一个很棘手的问题,为什么人员全检后还有不良? --] [-- top --]


© 2000-2024 SMT之家 版权所有, 并保留所有权利